新香港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卡梅倫爲何如此高調討好中國?

向下

卡梅倫爲何如此高調討好中國? Empty 卡梅倫爲何如此高調討好中國?

帖子 由 fdrgb 周二 十二月 03, 2013 3:32 pm

卡梅倫爲何如此高調討好中國?
卡梅倫來中國後的壹些言語驚到了不少人。比如卡梅倫今天就表示,英國將做中國在西方世界最強支持者。
英國的這種表態讓中國人肯定會感觸良深。中國人都知道,英國和中國很難走到壹塊的。英國是最典型的西方優質人種,每天跟美國混在壹塊,而中國是最典型的東方人種。高傲的歐洲人能對中國進行這樣的表態,是不是吃錯藥了?卡梅倫爲什麽要這麽高調的討好中國人呢?
我們把卡梅倫對中國的態度再往前翻壹年。壹年前,卡梅倫做了什麽?不顧中國人的反對,接見了***,這觸動了咱中國人的底線。中英關系開始惡化。
當時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有幾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北京不斷派外交官到愛丁堡(蘇格蘭首府)和都柏林(愛爾蘭首府),而不是倫敦,以示對英國的冷落”,“中國還隆重歡迎(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訪華,認爲這是對倫敦的侮辱”。倫敦市市長三個月決定10月率領英國商團訪問中國。在被媒體問到對卡梅倫訪華被拒壹事如何看時,他以玩笑口吻指出,相信卡梅倫近期難以訪華,“除非偷偷藏在訪問團乘坐的客機裏”。
英國實在是傷了中國人的感情,中國徹底關閉了對英的大門,大英帝國也第壹次嘗到了被中國拒之門外的滋味。英國官員訪華必須獲得中國政府的邀請,沒有邀請就別想踏上中國的土地,也就是說英國皇家大臣們事實上已經被禁止訪華了。今年5月,首相卡梅倫終于按耐不住了,正式表態:英國政府承認西藏是中國的壹部分,不支持“***”,尊重中國主權。他的講話似乎並沒有引起中國的諒解,中國反而對法德和其他歐盟進行更大力的投入,這讓英國更加坐立不安。爲了能贏得中國這個經濟大佬的青睐,英國近日裏竟然做出了堪稱世界波級的大創舉,這壹舉動就是英國政府將對中國開放英國核電站項目的投資,並且占據大股。
英國如今對中國的這種舉動都是讓我們受寵若驚的。英國如此放下身段是有苦衷的。
作爲歐盟的龍頭,中英貿易經濟往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今非昔比,英國已位居德國和法國之後成爲歐洲中遊國家了。而中國卻強力掘起,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歐洲來說已是舉足輕重,尤其是英國。
英國政府加強對華關系有著對其自身利益的考量。卡梅倫壹直強調英中貿易關系的重要性,曾在2010年承諾到2015年把兩國貿易額翻壹番,達到620億英鎊。現在看來肯定有壹定的難度。歐債危機以來,面臨經濟衰退嚴重威脅的壹些歐洲國家紛紛表示,希望借助對華出口來拉動經濟,英國也不例外。而中英兩國經貿關系也在中歐貿易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壹枝獨秀。今年前10個月,中英貿易同比增長7.5%,遠超同期中歐貿易0.5%的增長率。金融危機以來,中歐貿易增長放緩,與此同時,中英貿易異軍突起,從2009年的392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631億美元,年均增長17%,高于同期中歐貿易增幅3個百分點。
所以卡梅倫的訪華明顯帶有著貿易合作先行的意願。卡梅倫急需要將中英雙邊貿易額做到2015年突破千億美元關口的宏大目標。無論如何,對于英國來說,中國是龐大的市場,這是英國借以走出歐盟債務危機爛攤子的救命稻草。
英國放下身價是值當的。
關鍵是中國爲什麽會松口,願意讓卡梅倫訪華了呢?
很多人說,中國重視英國合作,是尋找壹個打入歐盟的突破口,這肯定是壹個需求。但是對于當下的中國經濟來說,這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壹直都說,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然而仔細分析,所謂的投資、出口、消費,仍然都是實體經濟的層面。投資壹般是投向基礎設施,外貿基本上是商品的出口貿易,消費是商品和壹般服務業的消費,說到底還是壹條腿。這就爲未來中國的經濟掘起提出了要求——必須要有另壹條腿快速跟進,這條腿就是金融。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金融業的成長緩慢實際上已經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得不到血液,虛擬經濟空轉增加高杠杆風險。而與之對比,英國作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發達的金融業,恰恰可以爲中國的金融發展提供值得參考的藍本。
英國雖然衰落了,但我認爲英國在金融業的地位依然是舉足輕重的。
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銀行業是現代金融業的基礎。那麽這個基礎在英國又怎樣呢?倫敦共有486家外國銀行,數量超過其他任何金融中心。相比之下,法蘭克福只有267家,巴黎266家,紐約253家。倫敦的這些銀行有33%來自歐洲,這些外國銀行管理著英國銀行業50%以上的資産,總計超過36萬億英鎊。
保險是什麽情況呢?哪怕到目前爲止,倫敦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國際保險市場,2008年的總保費收入達250億英鎊。況且倫敦還是世界主要的再保險技能中心。整個英國的保險業,在歐洲還是之最的,在全球能排第三,2008年的淨保費收入是1800億英鎊。毫不保留的說,英國還是世界最領先的航空與航海保險市場,共占全球份額的23%。
英國的金融業看頭不單單在這些傳統的區域,就算是在外彙交易、金融衍生物、基金管理這些領域,英國也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到現在爲止,倫敦的外彙交易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占了全球交易量三成以上,都已經超過了紐約與東京的總和。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在外彙領域,比較時興的場外金融衍生交易市場,倫敦是全球的老大,壹個倫敦的交易量占了全球的35%還多。期貨和期權怎麽樣呢?倫敦算不上世界第壹,但也至少是全球第二,僅次于芝加哥。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與期權交易中心是歐洲貨幣市場衍生交易的世界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化交易所,以5000億英鎊的日交易量超過全球任何壹個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金屬交易所,成交的非鐵金屬占了全球交易總量的90%以上。國際石油交易所是歐洲最領先的能源交易所,布倫特原油交易量占了全球交易量的2/3。
我舉這麽多的例子,是爲了說明,英國在很多中國人眼裏,好像是淪落了。實際上,英國並不簡單,尤其是倫敦。
我們不可小觑它,倫敦的金融對中國來說有用,尤其是對于正處改革中的中國政府。
這壹次的三中全會,中國的重點放在了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在這壹過程中,證券市場改革首當其沖。在證券業的經驗方面,倫敦證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國際化的證券交易所,60多個國家的470多家公司獲准在此市場交易。從市場分析以及其他專門人才的服務來看,倫敦有4500名分析師,大大超過紐約的3000人和東京的1200人。
過去,中國秉承的是慢慢來的發展思路,壹個事物不到百分百把握絕不輕易退出,尤其是金融。我們可以從醞釀十年的創業板和醞釀了三年的股指期貨中得到答案,更毋庸說前路漫漫的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
運氣好的是,正是這種穩紮穩打的發展思路,讓中國躲過了壹輪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風暴,但同時,卻也錯過了異彩紛呈的金融創新時代。目前中國國內的金融業基本上壹經進入了死水模式,之所以資金不願意金融實體經濟,實際上也與模式的創新缺失有關。
如果中國想要維持世界工廠的名號,那麽大可以不考慮金融業的跟進情況,維持現有的發展模式。而如果想要實現走出去,實現經濟的騰飛,實現轉型,那麽實體經濟已經發展成熟之後的中國,就必須將另外壹只腿加速跟進,而這其中,英國實際上就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和良師益友。

fdrgb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